瀏覽次數:次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充分反映了廣大農民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近年來,閻良區關山街道緊扣“五大振興”目標,堅持以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鄉村蝶變、向美而行。
走進閻良區康村,黨群服務中心門上“全國文明村鎮”的牌匾格外顯眼,記錄著這里曾經的榮光。但近年來,卻因基礎設施較差、群眾投訴較多、班子威信不高,被定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整頓。
去年來,康村堅持從群眾的“關鍵小事”入手,優環境、強產業、育新風,重新擦亮“全國文明村鎮”金字招牌。
1.從“關鍵小事”入手
“一下雨這路就成泥坑,眼看熟透的甜瓜運不出來,我們干著急沒辦法”。路爛了、地淹了、渠破了,這兩年村“兩委”收到不少類似的“吐槽”。
“充分收集群眾意見后,我們決定從反映強烈的道路破損問題入手,打響這翻身仗的頭一炮”。駐村第一書記王曉莉從“娘家”單位交通局借力,通過積極申報,對穿村而過的2.4公里的鄉道王康路進行改造提升,同時巧用王康路提升前產生的瀝青廢渣,對全村8個小組累計7.5公里的坑洼生產路重新鋪設。
下派來的雖是一個人,但背后都是整個團隊在并肩作戰。近一年時間,坡李自然村和美鄉村建設、106畝高標準農田建設、1.2公里排堿渠疏浚......一件件的“民生實事”落實落地。
“下一步,我們還將實施立面改造、綠化亮化等工程,一項接著一項干,用心扮靚鄉村底色。”王曉莉介紹道。
2.開在家門口的“直播間”
“直播間的朋友們,閻良甜瓜肉質細嫩、甜脆爽口......”走進種植大戶馬緒超家的院子,他和“網紅”主播在直播間正向大家介紹剛從地里摘回來的甜瓜。
一根網線、一部手機、一塊屏幕,將電商交易平臺搭在了群眾的“家門口”“地頭間”。康村甜瓜種植面積1700余畝,是閻良甜瓜種植大村,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甜瓜上市前,康村以“合作社+電商+農戶”的發展模式,簽約專業運營團隊,讓“網紅”主播與種植戶結對,確保群眾甜瓜暢銷。
“在村里,像馬緒超家這樣的直播一天有五六場次。由于專業團隊的入駐,今年電商平臺的銷售量比去年增長了30%,銷售量占甜瓜總銷量的60%。”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宏林介紹道。
小小的手機屏幕,一頭連著地頭,一頭連著市場。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也跟著“網紅”拍視頻、做直播,為自家甜瓜代言,努力將流量變現的“密碼”掌握在自己手中。
3.讓文明之風點面開花
“這個版塊是以明朝大臣李三才、巾幗英雄徐九齡等人物故事為主線,向大家講述家風家訓的起源、發展、傳承......”在康村家風家教館里,第一書記王曉莉正在給前來參觀學習的村民耐心細致地講解著。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如何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康村在“文明”上下功夫、做文章,依托家風家教館、農家書屋等平臺資源,定期組織村民參觀學習,積極培育先進典型,扎實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選樹宣傳活動,同時,組織成立5個群眾性社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文明種子”播撒進每個村民的心田,讓文明之風點面開花。
現在的每周一是“夕陽紅”自樂班固定開展秦腔表演的日子,這些自發性社團活動為和美鄉村建設又增添了新的活力。
“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繼續努力,不斷提升,把‘全國文明村鎮’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宏林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