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年來,閻良區關山街道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緊扣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圍繞“一帶兩區三路、多點開花”空間布局,深入實施“六大提升行動”,推動轄區村莊實現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的全方位蝶變。
即日起,“魅力關山”微信公眾號推出《看!關山村莊蝶變之路》專欄,全方位展示街道各村在產業升級、生態優化、治理創新、文化振興等方面的生動實踐與豐碩成果,以鮮活故事講述關山經驗,以創新舉措激發振興動能,為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標桿凝聚更強合力、貢獻更多智慧。
樊家村位于閻良城區東北4公里處的石川河畔,作為關山街道唯一保留山寨風貌的村落,這里有著臺塬溝壑的自然肌理,在石川河與溫泉河的雙重潤澤下,樊家村這座承載著仰韶文化基因的古村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樊家路徑”。
生態優化:山水賦能打造宜居樣板
閻良區樊家村以“兩河環繞、臺塬相擁”的獨特地貌,構建起鄉村振興的生態基底。村內溫泉河穿流而過,石川河碧波蕩漾,仰韶文化義和遺址靜臥其間,形成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立體景觀。今年來,依托石川河、溫泉河生態基底,打造“兩河環繞”景觀帶,清理河道3公里,種植生態植被5000平方米。通過外立面改造、戶廁革命、亮化工程等舉措,完成370戶農房改造,新建162盞太陽能路燈,打造85戶美麗庭院,建成標準化垃圾分類亭2處,組建專職保潔隊伍,讓傳統村落煥發現代宜居新顏,2023年被評為“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
產業升級:多元融合激活鄉村經濟
閻良區樊家村以土地資源為突破口,整合70畝碎片化土地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首年5萬元分紅;盤活42.14畝工礦用地入市試點,出租閑置宅基地引入社會資本,打造城鄉融合試驗田,讓“沉睡土地”煥發經濟價值;構建“生態循環+農旅融合”產業鏈,和牧農業園區以“畜→沼→果”模式串聯生豬養殖、葡萄種植、農業觀光,年接待游客超千人次;新瑞冬棗合作社標準化果園畝產效益提升30%,帶動周邊農戶就業50余人。同時以溫泉河、石川河為軸線,建設休閑步道、民宿集群,推動單一農業向“采摘+觀光+文化體驗”升級。2023年新增“家門口”就業崗位20個,村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
治理創新:多元共治凝聚振興合力
議事協商革新:修訂《樊家村議事協商方案》,將土地入市、分紅方案等重大事項納入民主協商,化解矛盾糾紛12起,村民參與治理率達90%;安裝聯通、廣電無線智慧大喇叭7個,覆蓋全村實時政策宣傳;建立“村干部+組長+網格員”三級聯動機制,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大氣污染防治。對接家政服務、電子商務等技能培訓,9人獲職業資格證書,4人轉型電商助農,1人成為機械操作技術骨干。
文化振興:古今交融煥發鄉村魅力
依托仰韶文化義和遺址,挖掘“山寨古村”文化基因,規劃遺址保護展示區,將文化元素融入村史館、景觀墻建設,打造“行走的課堂”,年接待研學團隊超500人次。修訂《樊家村村規民約》,以自治公約涵養文明新風。舉辦農耕文化節、葡萄采摘季等活動,喚醒鄉村文化記憶。
閻良區樊家村的蝶變,源于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踐行。通過土地改革激活資源、智慧治理共建共享、文化鑄魂留住鄉愁,在鄉村振興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下一步,樊家村將繼續創新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具示范價值的“關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