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我向往的退休生活是生活在鄰里和諧、互幫互助、干凈衛生的社區大家庭里”“由養老向享老轉變,不僅是增設硬件設備這么簡單,為老年人提供‘心貼心’的服務更重要”……今年5月,在新華路街道航苑社區紅色議事廳內,社區工作人員、黨員代表、樓棟長、熱心志愿者、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參與了一場以“鄰里守望 關愛老人”為議題的議事協商活動。以此為契機,新華路街道結合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占轄區總人口55%及接轉國企退休人員13571人的現狀,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多次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召開議事協商會議,并狠抓議事成果轉化落實,補齊養老服務短板,全面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社會組織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向“享老”轉變,以務實舉措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數。
黨建引領強陣地
構建享老服務圈
新華路街道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圍繞“1+8+6”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目標(1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8個日間照料中心、6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共計投資1300余萬元,先后引進陜西中海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專業社會組織,閻良區德瑞養老院、康橋養老院、恒康為老服務中心、五福日間照料、先潔家政等專業養老服務機構進行運營管理服務,目前轄區養老床位設置328張,能夠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維度養老服務。采取“自建廚房”“餐飲企業+助餐”“慈善+助餐”等多種模式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營養均衡、品類豐富、優質衛生、經濟實惠的助餐服務。依托“善治+”共同體醫療公益服務資源,常態化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免費義診等活動,并組織“家庭醫生”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等基礎醫療服務。同時,各基層黨組織還推出了“幫辦+代辦”等家門口服務,構建15分鐘享老服務圈。
優化服務提質效
打造享老生活圈
“以前到社區辦事,這個臺階走起來太費勁了,現在好了,改成了一個平緩的坡道,對我們老年人友好多了!”家住科苑社區的王奶奶開心地說道。為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出行,新華路街道以潤天花苑、福美、航苑社區為試點,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區。從老年人需求出發,完善公共設施,在小區內增設休閑長椅、健身器材,將小區路沿刷上反光漆,預防老年人跌倒摔傷。針對特殊老人家庭安裝無障礙廁位、馬桶安全扶手、一鍵呼叫報警設備等。在航苑社區投資150余萬元建成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養老服務站、睦鄰會客廳、共享健身房等功能室,開發角落空地,打造棋牌室、文體室、文化角、活動廣場等,充分滿足老年人對休閑娛樂的迫切需求。以小區為單位配備微型消防站、滅火器、視頻監控、急救箱等設施器材,針對獨居老人常態化定期由專人圍繞水、電、氣、暖使用進行居家環境安全排查,確保及時發現、有效處置突發事件,讓“銀發族”隨時隨地享受到家門口的娛樂、生活服務。
資源共享聚合力
創建享老文化圈
“周一下午,舞蹈隊要用社區活動室排練!”“那我們合唱隊預約周二上午!”……潤天花苑社區文化活動群內熱鬧非凡,“預約”消息接二連三的彈出,老人們正在對下一周的活動室使用安排進行接龍。新華路街道各社區注重發掘“能人”,培育、孵化本土社會組織、團體、協會,文化愛好者可以按照個人興趣愛好,成立“模特隊”“舞蹈隊”“健身操”等文化隊伍,社區不僅為老人們提供活動場地和專業培訓,同時以“鄰里+”活動的方式,為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還會組織老年興趣隊伍參加各類比賽活動,充分滿足老人的社會交往需要,搭建“朋友圈”,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在展示社區享老文化成果的同時,助力用活動凝聚人心。目前,街道共組建管弦樂隊、旗袍隊、舞蹈隊隊伍等80余支,并組建“學習圈”,利用社區教育學校邀請“文化達人”開設樂器班、書畫班、舞蹈班等豐富多彩的老年大學課程,并開設形式豐富的智能產品培訓班,讓老人樂享數字時代、融入智慧生活,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議事協商效果好不好,成果落實是關鍵。破解養老難題,讓“養老”變“享老”只是新華路街道紅色議事廳議事協商成果轉化落實的一個典型案例,危墻改造、房屋漏水、停車位等 150余件群眾關心的“急愁難盼”問題在議事后也得到了有效解決,并達到了破解難點,建立長效治理體制機制的效果。下一步,新華路街道將繼續充分發揮議事作用,強化柔性管理,引領居民有序參加基層治理,借議事平臺發聲,促成果轉化落實,避免將問題留在“會場”。聚焦群眾需求,以改善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為目標,優化工作機制,用議事成果轉化檢驗議事成效,實現議事成果從“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什么效果”轉變,寫好議事后半篇文章,切實將紅色議事廳的議事協商成效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