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5年5月8日
“十一五”規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劃,是我省發展進入快車道背景下邁向全面振興繁榮的重要規劃。明確今后五到十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編制好“十一五”規劃,對我省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二步戰略目標、加快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十五”計劃執行情況
“十五”是建國以來我省又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主要計劃目標已提前一年實現,全省經濟發展已進入快車道,正處在上升階段。預計到“十五”末,我省GDP將達到3200億元,年均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595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447億元,年均增長19.2%;進出口總額達149億美元。2004年人均GDP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73.8%,比“九五”末提高了9個百分點。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經濟市場化水平顯著提高,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49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67元。
總體上看,“十五”計劃執行情況良好,但目前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體制機制落后。國企改革,社會保障、行政管理、財稅體制等改革滯后,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發展活力不足。二是經濟增長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低效益、難循環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產業集群發育不夠,核心競爭力較弱。三是發展基礎仍然薄弱。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問題我們將在“十一五”期間繼續努力加以解決。
============================================================
二、“十一五”發展環境基本判斷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也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呈現出新的特征。
(一)“十一五”是我省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
全國經濟正處于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將會帶動我省經濟快速發展。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加速升級,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推進,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為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十五”末,我省人均GDP將超過1000美元,進入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目前我省特色產業增勢強勁,四大基地發展潛力巨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經濟增長的內在活力明顯增強,這些都將有力地促進我省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國家更加重視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地區的發展將會明顯加快。西部大開發將進入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并重的新階段,除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教育衛生繼續得到國家扶持外,我省一些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和產業有條件獲得國家更多的支持,煥發出更大的發展活力。
全國重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能源、原材料和重大裝備需求將持續增加,為我省煤、電、油、氣、鹽等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和裝備工業振興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國內外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將促進資本、技術、產業加速向資源富集和勞動力、土地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我省具有承接轉移的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將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十五”是建國以來我省又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改革和開放取得明顯成效,當前全省上下人心齊、人氣旺,民心思進,團結穩定,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些都為“十一五”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十一五”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同全國一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和資源高投入實現的,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既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難以為繼。我省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產業層次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集約化水平低,應對國內外日趨激烈的競爭,迫切需要轉變增長方式,提高整體素質。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一些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產業和產品將逐步淘汰,發展將會受到更嚴格的限制,因此我們必須主動轉變增長方式,適應未來發展。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按照國際化、大型化,高起點、高標準進行資源開發與轉化,進行集約化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選擇。“十一五”及未來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作為一條重要“紅線”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三)“十一五”是促進協調發展的重要時期
促進協調發展是我國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調整,是“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目前我省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不協調的矛盾日益凸現。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村居民收入由2000年的3.5倍擴大到2004年的4倍;關中、陜北、陜南人均GDP之比為1:0.66:0.48;全省基尼系數為0.46,已超過了“警戒線”;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覆蓋范圍窄,統籌層次低,農村居民得不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不健全,科教、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特別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全省現有30多萬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每年新增勞動力約15萬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向城市轉移,就業壓力相當大。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
(四)“十一五”是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
“十一五”是我國改革的攻堅時期,改革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我省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相對滯后,體制機制不活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發展,改革的壓力巨大。未來一個時期要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在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須通過改革獲取發展動力。重點是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等。
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經濟外向度不高,是我省經濟發展上的一個嚴重缺陷,與經濟的全球化和市場的國際化形成很大反差。“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國內合作與競爭,提高經濟國際化水平。
============================================================
三、“十一五”發展的總體設想
(一)指導思想
我省“十一五”時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繼續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把又快又好地發展作為主題,把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實施工業強省、科教興陜、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基礎設施和教育兩個基礎,做強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三大支柱,加快建設四大基地,培育壯大旅游、文化和現代物流業三大亮點,著力解決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三農”、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增強經濟綜合實力,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西部經濟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十一五”發展應遵循以下原則:
——加快發展進程。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優勢,強化機遇意識,增強緊迫感,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城鎮化水平。
——轉變增長方式。把節約資源、降低能耗和保護環境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切實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促進消費、出口增長,轉變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拉動的格局。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促進協調發展。加強薄弱環節建設,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關中與陜南、陜北協調發展,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堅持兩個創新。進一步深化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的各項改革,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充分發揮我省科教優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生產力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體現以人為本。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尊重和保障人權,創造公平發展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增長方式明顯轉變。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到2010年突破5000億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自然資源投入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和廢棄物處理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所有制結構更趨合理。城鎮化水平達到45%左右。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投資、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體制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逐步消除。開放型經濟提高到新水平,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明顯提高,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
——構建和諧社會邁出較大步伐。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失業率控制在社會可承受范圍之內。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元左右,人均超過3000美元,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三步戰略目標,建成西部經濟強省。全省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
四、“十一五”發展重點
(一)加強基礎設施和教育兩個基礎
基礎設施滯后仍然是制約我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薄弱環節。必須集中力量,以交通、城市公共設施和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使全省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交通建設以擴大規模、完善結構和提高運輸能力為中心,建成“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和“一縱三橫兩環”次骨架,全面建設農村“暢通”、“通達”工程,加快建設“兩縱五橫四個樞紐”的鐵路干線網架,提升“一主三輔”的航空運輸功能。通過10大鐵路工程、12條高速公路、3千公里干線公路、2萬公里農村道路、4個機場等工程的建設,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優勢互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盡快構成全省通暢的對外運輸通道和便捷的對內交通運輸網絡。繼續加強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增強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進一步加大“生態陜西”建設力度,重點抓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平原綠化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快秦嶺生態功能區保護和漢丹江、渭河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環境建設,使我省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推動社會進步的基礎工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十一五”期間,要把教育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強化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穩步提升高等教育,努力解決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不足的矛盾。加快建設社會化終身教育體系,不斷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實用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基礎教育要以農村教育為重點,著力抓好“普九”攻關和“兩基”鞏固提高,繼續搞好學校布局調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實現全省基礎教育的歷史性突破。積極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和優質高中建設。重視和扶持職業教育發展,切實加大政府投入,重點建設一批職業中學和職業技術學院。同時,要以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靈活辦法,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職業教育。以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和專業設置,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性人才。到2010年,在我省中心城市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整合高等教育資源,加強重點學科建設,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繼續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全面完成高校擴建工程,促進高等教育再上新臺階。
(二)做強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三大支柱產業
壯大支柱產業是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的核心任務。從現有產業發展基礎和國內外市場需求分析,“十一五”期間我省有條件把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三大產業做大做強。
能源化工產業要抓住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我省煤、油、氣、鹽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在三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加大能源資源開發力度,促使一次能源生產規模大幅度增長;二是加快煤炭、水力向電力轉化,積極開發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盡快建成全國重要的電力基地;三是加快煤、油、氣、鹽向化工轉化,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國能源化工產業強省。
裝備制造業是推動工業化的原動力,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我省裝備制造業基礎雄厚、門類較多,擁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優勢產業,存量資本、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從業人員在全省工業中占有較大比重。“十一五”期間,要把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作為加快工業化進程的重大舉措,進一步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支柱地位。緊緊抓住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和國際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機遇,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資本為紐帶,積極尋求戰略合作伙伴,打造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構筑產業集群,建成中國西部裝備制造業基地。
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對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保證經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當今,世界各國間的競爭實質是科技的競爭,科技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我省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多、科技人才富集,發揮科技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應當成為我省未來一個時期的戰略抉擇。目前我省已擁有一批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企業,高新技術產業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有條件發展壯大為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十一五”期間,要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努力在高技術產業發展上謀求新的突破,并加速向國民經濟各領域滲透,全面提高我省的產業素質。著力在三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一是加快開發、引進一批具有規模優勢、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迅速擴大產業總量;二是加快高新技術與資源開發性產業的有機結合,促進二者同步快速成長;三是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高新技術產業集團和產業集群,在有優勢的領域里實現新的突破。
(三)建設四大基地
按照項目帶動、產業集聚、科學規劃、整體推進的原則,繼續加快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關中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渭北果業基地和陜南綠色產業基地建設,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陜北能源化工基地:
按照大型化、國際化和可持續的要求,以重大項目為支撐,大力推進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轉化、煤油氣鹽向化工轉化,使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成為全省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根據水資源總量、能源資源質量和生態環境容量,搞好規劃布局,加強基礎設施綜合配套,協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統籌工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建立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良性互動的新機制,確保基地可持續發展。
“十一五”期間,要加大一次性能源的開發,繼續擴大陜北地區的生產規模,積極開發彬長、丈八礦區,抓好渭北老礦區挖潛改造,進一步擴大石油、天然氣的開發規模。電力建設方面,抓好陜北、渭北和關中的一批火電廠建設,形成陜北和關中兩大火電集群。化工建設方面,重點發展煤液化、甲醇及甲醇制烯烴、石油化工、鹽化工。到2010年,基地建設將形成年產1500萬噸原油、1500萬噸煉油、100億立方米天然氣、2億噸原煤、600萬噸甲醇和400萬噸煤制油生產能力,初步建成我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
關中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重點,進一步搞好園區基礎設施和外圍配套工程建設,強化服務功能,優化投資環境。圍繞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發展,積極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加強關聯產業鏈接,培育逭棺ㄒ搗止ね懷觥⑿髖涮捉裘堋⒐婺Pвο災導骸<喲笳猩桃柿Χ齲蝕篤笠怠⒋蠹磐蹲手卮笞氨鋼圃旌透嘸際醪禱钅浚俳乜燜俜⒄埂?
裝備制造業基地要充分利用關中和漢中等地的裝備工業基礎,重點發展六大優勢產業:飛機制造業重點發展飛機、飛機零部件及轉包生產,以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為依托,建成我國最大的飛機研發、生產基地。汽車制造業重點發展重型汽車、轎車、大客車及汽車發動機、變速器等關鍵零部件。輸變電設備制造業重點發展1000KV交流輸變電設備和超高壓直流輸電設備,建設我國重要的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研制基地。工程機械制造業重點發展路面攤鋪機、大功率推土機、液壓挖掘機等產品。數控機床制造業重點發展數控加工中心、數控精密機床和功能部件,積極開發柔性制造單元和制造系統。電子信息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重點開發新型電子元器件、國防電子系統裝備、移動通信與網絡設備。
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首先要通過科技體制創新,加強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增強科研開發和創新能力,保持陜西科技在全國的領先地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要著力在航空航天、信息產業、生物制藥、新材料、先進環保和現代農業等領域形成產業優勢,形成以支線飛機、通用飛機、飛機部件制造為核心的航空產業群,以新型電子元器件、軟件、集成電路、通信產品、音視頻產品為核心的信息產業群,以鉬鈦材料、復合材料、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群,以天然藥物、合成藥物、生物制劑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群。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競爭力。
渭北果業基地:
充分發揮渭北蘋果優生區的獨特優勢,穩定擴大面積,注重果品質量,增加果品加工處理能力,建設全國第一、世界著名的優質果業基地。“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擴大渭北優生區水果面積,積極發展專用加工蘋果,普及和提高果品生產關鍵技術,推行園藝化管理,建設標準化和出口示范基地,提升果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加快推行原產地保護制度,加大對陜西蘋果品牌的保護力度,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擴大出口,打造優質果品牌。進一步提高果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做強做大果品加工龍頭企業,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實現果業大省向果業強省的轉變。
陜南綠色產業基地:
充分開發綠色資源,壯大綠色產業,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群眾致富的和諧發展之路。繼續發展現代中藥產業基地,抓好藥材種植基地GAP認證,推動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支持制藥企業改造改組、擴能達產,引進一批大型中藥龍頭企業,依托名牌產品,發展中藥產業;加快中藥研發平臺、營銷網絡、生物科技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中藥產業體系。通過“十一五”的努力,著力打造“秦巴藥業”品牌。以山水綠色生態為特色,充分挖掘漢水文化內涵,開發建設具有國內外知名品牌的旅游景點,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發揮生物多樣性的特點,以茶、桑、林特等農副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功能食品,力爭做精做專。加快漢江水力資源梯級開發,把陜南建成西北地區重要的水電基地。陜南礦產資源開發要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按照高水平、集約化、無污染的要求,有重點的發展優勢礦業,延長產業鏈。
(四)促進以旅游、文化和現代物流業為主的服務業發展
發展服務業,對繁榮經濟、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以增加供給、優化結構、拓寬領域、擴大就業為目標,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培育壯大現代和新興服務業。重點發展旅游、文化和現代物流三大產業,帶動全省服務業發展,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
旅游業是我省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之一,要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步伐,提升陜西旅游業在全國的地位。深化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理順省市縣、各相關部門、景區景點之間的關系,建立旅游資源和利益共享機制,調動各方面發展旅游產業的積極性。繼續圍繞周、秦、漢、唐四大文化主題,充分挖掘和展示文化內涵,建設景區,開發系列產品,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鏈。抓住國家發展紅色旅游的契機,加快建設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紅色旅游區”,使其成為有較大影響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旅游基地。合理開發自然景觀,建設秦嶺南北、黃河漢江沿岸、黃土高原等一批自然風光景區,開發新的旅游線路。進一步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加強營銷網絡建設,促進旅游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關中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陜北紅色經典和黃土風情文化、陜南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資源優勢,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發展一批文化產業。以文化旅游、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為重點,培育一批產業集團。把陜西建設成西部文化產業的龍頭省份,使陜西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現代物流業是我省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依托優勢產業和良好的區位、交通條件,構建現代物流集散市場體系對我省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貿易大流通、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按照政策引導、規范運作、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的發展原則,加快建設西安新筑、西安咸陽機場航空、長安引鎮和寶雞陳倉等現代物流產業園區;建立和完善現代物流配送、零售服務、農產品流通和工業品批發市場等四大體系;加大對物流企業和物流資源的整合,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引進一批大型物流企業;加強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中心城市物流設施建設,形成以西安為中心,以寶雞、安康、榆林為結點的現代物流體系。
(五)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
“十一五”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時期,要把城鎮化作為重要的戰略來實施。要加快西安大都市圈建設,強化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積極發展縣城和重點鎮,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城鎮產業和服務功能,促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使城鎮化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
加快西安大都市圈建設。促進西咸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增強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發展質量。積極促進西安都市圈與關中城鎮群的有機結合。加快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聚。充分發揮人文、科技、地緣、產業等優勢,把西安建成全國重要的科教、旅游、金融、現代物流、信息中心。到2010年西安都市圈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有大幅度的提高。
積極培育區域中心城市。進一步加強寶雞、銅川、渭南、漢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等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綜合發展能力,加快形成區域經濟、科技、文化中心。
積極推進縣城和重點鎮建設。以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為重點,以優勢產業發展為支撐,進一步增強城鎮功能,使縣城和重點鎮的承載能力有明顯提高,成為農村人口轉移和中小企業集聚的重要載體。 優化城鎮布局。構筑以關中隴海沿線為主軸,陜北長城沿線、陜南漢江沿線、神康鐵路沿線為副軸的“王”字型城鎮空間發展框架。
加快建立農村人口自愿、平穩、有序進入城鎮的有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
(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十一五”的重要戰略任務。一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開發社區就業和公益性就業崗位,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拓寬就業門路。二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養老的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基本養老保險、社會養老投保、個人儲蓄相結合的養老保險體系。在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加快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衛生服務體系。三要建立健全公平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四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系,加大衛生事業投入,建立健全疾病信息、醫療救治和預防控制為重點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增強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處理及應對能力。五要繼續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質量,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衡問題。六要切實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完善機制,增加投入,落實責任,嚴格管理,建立事故災難應急救援長效機制。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七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推進依法治省,著力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完善民主制度,提高全民民主法制意識。加強思想道德和社會誠信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各類文化設施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
五、“十一五”期間著力解決的幾個重大問題
(一)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問題
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圍繞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層次體制障礙,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要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科技體制、財稅投資體制、要素市場、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糧棉流通體制、就業社保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信用體系等改革,核心是要在國有企業和一些重點領域的改革上取得突破。
下大力氣抓好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采取靈活多樣方式,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開放式資產重組,積極引進一批戰略合作者,加快企業改制步伐,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切實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和活力。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穩妥地做好企業破產工作。加快構建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規范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行為,確保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全面進入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加大融資支持,建立和完善以信用擔保為核心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建立規范的運作機制和科學的管理體制。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根據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使更多的人享有社會保障,合理確定保障水平,實現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在進一步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形成覆蓋城鄉、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關于擴大開放問題
按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十一五”期間要以更強烈的意識、更有力的舉措,以改善投資環境為著力點,以引進外資和擴大出口為核心,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提高經濟的外向度。
一是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在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突出抓好投資軟環境建設。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制、政策和行政環境,建立和完善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和信用體系,形成待遇公平、政策透明、辦事高效、保障完備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服務體系,努力營造投資者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是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領域。隨著WTO過渡期的結束,要有序推進金融、商業、通訊、資源開發、旅游、外貿、建筑、衛生、教育等領域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區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三是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把跨國公司和重大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進一步強化企業招商引資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和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突出開發區、物流園區、產業基地招商引資的載體功能,充分發揮西安出口加工區的集成效應。加快建立經濟協作互動機制和投資促進服務平臺,有效提高利 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四是擴大出口規模。建設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壯大一批出口企業,發展一批名優出口產品。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
(三)關于“三農”問題
解決“三農”問題是“十一五”的重要任務,核心要解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扶貧問題。
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全省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穩定總產,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以節水為中心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在有條件的地區擴大灌溉面積,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依靠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發展的綜合配套體系建設。認真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尊重和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自主權,保護生產積極性。
要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繼續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在確保糧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發展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效農作物生產。把畜牧業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飼養水平,增加收益。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增效。積極扶持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發展。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加大投入,盡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道路建設,完善農村道路網絡。實施人畜安全飲水工程,解決飲水困難問題。搞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的后續建設和管理,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小水電、風能、太陽能等農村新能源。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教育、文化等建設,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扎扎實實地搞好扶貧開發工作。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堅持開發式扶貧和救濟式扶貧并舉,積極穩妥地做好扶貧搬遷工作。
(四)關于資源環境問題
重視并解決好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十一五”期間的一項緊迫任務。
水資源供給不足已成為制約我省特別是陜北和關中發展的關鍵因素。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開源節流并重、城鄉統籌、工農兼顧的原則。優先開發地表水,適度利用地下水,積極實施跨流域調水。“十一五”期間的主要任務,一是加快建設王圪堵、采兔溝、南溝門、亭口、東莊等水庫和引漢濟渭、黃河引水等一批水源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二是加強水資源的科學配置,確保城鄉人民生活、重大產業、重點區域的用水需求。三是高度重視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加強節水制度建設,推廣節水技術,完善水價調節機制,提高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建設節水型社會。
進一步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三廢”處理率,使城鎮環境面貌發生明顯改觀。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資源開發、工農業生產進行嚴格限制,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和補償制度,形成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加大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力度,依法保護環境。
============================================================
六、實施一批重大建設工程
“十一五”期間,我省將重點實施“六個過千億工程”,包括600多個具體項目,總投資達到8000億元左右。
1、交通建設工程。包括:10大鐵路工程,分別是西安鐵路樞紐擴能、西延鐵路擴能、鄭西客運專線、西安至重慶復線、安康至武漢復線、太原至中衛、西安至平涼、西安至延安復線、延安至神木復線和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鐵路支線;12條高速公路,分別為黃陵至延安、戶縣-洋縣-勉縣、吳堡-子洲-王圈梁、靖邊至安塞、西安至柞水、商州至藍田和榆林至陜蒙界二期、商州至界牌、柞水至安康和咸陽至鳳翔口、安康至陜川界和商州至漫川關,另外新建和改造3000公里干線公路和20000公里農村道路;機場重點建設西安咸陽機場二期擴建和榆林、漢中、延安機場遷建工程。
2、電力建設工程。包括:建設銅川電廠、蒲城電廠三期、韓城二電廠二期、彬長礦區煤電一體化、寶雞二電廠二期、府谷清水川煤電一體化、延安電廠、榆林煤電鋁一體化配套電廠和神木、府谷廟溝門、府谷段寨煤電一體化等10多個火電廠,裝機約1500萬千瓦,形成陜北和關中兩大火電集群;建設蜀河、旬陽、白河等水電站;建設關中—陜北和馬營—漢中二回、安康—喜河—漢中330千伏輸變電工程以及通往華東、西南的100萬千伏輸電線路。
3、能源化工工程。著力打造我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包括:一次性能源開發重點建設黃陵二號、大佛寺、榆樹灣、擰條塔、孟村等煤礦,新增煤炭生產能力1.2億噸/年、原油生產能力300萬噸/年、天然氣生產能力35億立方米/年;化工方面重點建設英美安格魯煤化工園區、神華陶氏煤化工園區、神華300萬噸煤液化、中化建和香港益業集團煤制烯烴、兗州煤業100萬噸煤液化、兗州煤業230萬噸甲醇、80萬噸乙烯、延煉300萬噸常壓蒸餾及200萬噸催化裂化裝置等。
4、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工程。裝備制造業重點抓好多尼爾328支線飛機、陜重汽重型汽車和比亞迪電動汽車生產基地、法士特變速箱及傳動系統、西電超高壓輸變電設備等一批重大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抓好科技園區、科技產業化及民營科技企業三大項目建設,科技園區包括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陜南現代中藥產業基地、擴建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西安國家軟件出口基地等;科技產業化項目包括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設備和智能基站天線產業化、6英寸集成電路、HFC-134a產業化、超大屏幕彩管玻屏及新一代顯示器、鈦材產業化等;加快培育東盛、金花、步長、海天、康鴻等一批民營科技企業。
5、旅游和現代物流業工程。建立以旅游、現代物流為支撐,商業、餐飲、娛樂及新興業態相互協調的現代商貿流通服務體系。旅游工程包括白鹿塬、黃河大峽谷濕地、榆林沙漠森林公園、壺口瀑布等自然景觀開發和大唐西市遺址恢復、周秦漢唐等歷史文化景觀和陜西紅色旅游景區建設;現代物流業工程重點建設西安咸陽國際航空港、西安新筑、長安引鎮、寶雞陳倉等物流園區,中儲、中鐵建材、西北出版、三橋汽車等專業物流中心,西安海星、楊凌亨通、秦豐農業、西安海浮等連鎖項目,西安西北、咸陽新陽光、咸陽涇云、西安大明宮、太白建材等批發市場改擴建。
6、農業、環境保護和社會事業發展工程。農業工程包括水利、農村六小工程和農業產業化三大項目。其中水利工程包括引石過渭、引紅濟石、王圪堵水庫、南溝門水庫、亭口水庫、李家河水庫和一批病險水庫加固;農村“六小”工程主要是加強農業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沼氣、鄉村道路、草場圍欄、農村小水電等項目建設;產業化項目包括渭北綠色果品基地、秦美農業獼猴桃產業化、咸陽10萬頭秦川肉牛生產加工基地、漢中50萬畝生態茶園等。環境保護重點抓好渭河和漢丹江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淤地壩等生態項目和城市天然氣氣化、垃圾污水處理、大氣治理等污染治理項目。社會事業方面,重點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藝演出場館、基層文化設施、數字電視、高校教學設施、職業教育、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及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這批重大工程的實施,將會極大地改善我省發展環境,推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全面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使薄弱環節得到明顯加強,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