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新華路街道潤天花苑社區,“小老助老老”的溫情每天都在悄然發生:低齡老人們或是幫高齡鄰居捎份菜、扔個垃圾,或是陪獨居長輩嘮段家常、讀篇新聞,這些看似細碎的舉動里,藏著非親非故的牽掛,總能讓受助的高齡老人們心頭泛起暖意——這正是社區“小老服務老老”銀齡互助模式里,一幅幅尋常卻動人的日常圖景。
這份日常的溫暖,扎根在潤天花苑社區的鄰里土壤里。轄區內多為單位型住宅小區,這里的居民多是一飛院退休職工及家屬,彼此知根知底,誰家有難處,大伙心里都門兒清。80多歲的王鳳玲老人便是其中一位:老伴早逝,兒女遠在美國定居,年事已高加上身體不便,常年難得出門。同住一個小區的“潤民心”志愿服務隊的低齡志愿者石素英看在眼里,主動攬下了照料活兒:上門代買物品、打掃衛生、扔垃圾、交水電費,閑時就陪老人說說話解解悶。2023年12月8日,石素英像往常一樣敲門,卻遲遲沒等來回應,電話也無人接聽。她心里一緊,當即上報社區。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發現老人不慎摔傷了腿,正躺在床上動彈不得。大家趕緊買來熱乎飯菜,幫老人換上干凈衣服,又聯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上門檢查。盡管醫護評估后建議入院詳細檢查,老人卻執拗地說“沒事,在家養幾天就好”??紤]到老人髖關節受傷后生活無法自理,石素英主動配合社區,每天上門送餐、代購藥品,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反復聯系老人在國外的子女溝通照料方案,最終讓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這樣的故事,在轄區“小老人”服務“老老人”的日常里,只是尋常一幀。

潤天花苑社區是移交地方管理的原單位型社區,共有3792戶、6539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人2100余人,占比達33%,老齡化程度較高,且多為國企退休人員。社區黨委現有黨員721名,其中退休黨員688名。面對日益凸顯的養老服務壓力,社區在走訪調研中敏銳發現:低齡“小老人”群體身體尚健、經驗豐富、熱心公益,卻常感“英雄無用武之地”;而高齡、困境老人則面臨生活照料與精神孤獨的雙重困境。如何讓這兩股力量“手拉手”?以“小老助老老”的銀齡互助模式由此應運而生。社區以銀齡“助老”+“志愿”模式為抓手,通過結對互助、文藝賦能、參與治理、激勵引導四維度發力,動員社區低齡長者投身志愿服務,助力社區精準回應高齡、孤寡、獨居等困境長者的多元需求,探索出一條獨具本地特色的社區銀齡互助養老新路徑。
結對互助顯溫情
銀發志愿護安康
社區以網格為單位,組織“三長兩員”、黨員志愿者深入小區走訪,為獨居、空巢、高齡老人建立“一人一策”精準檔案,詳細記錄健康狀況、服務需求、照顧情況等基礎信息。由于轄區多為單位型小區,鄰里多是原單位同事,彼此相熟,走訪中超過80%的老人明確表示,更愿意接受鄰里熟人的日常幫扶。為此,社區精準梳理低齡“小老人”的服務意愿與信息,動員加入“潤民心”志愿服務隊,按照“同樓棟、同單元”原則,為每位獨居、高齡、空巢老人配備專屬志愿者,構建“一對一”幫扶關系,搭建起社區老人互助支持體系。這些年紀稍輕的“小老人”,用“潤物細無聲”的陪伴,為高齡“老老人”提供每日暖心問候、陪伴聊天、代購代買、衛生清理等精神慰藉與生活照料服務,讓“小老服務老老”的理念落地生根。從最初的簡單問候,到如今精準響應多樣化需求,隊伍的感召力持續增強。短短四年多時間,這支隊伍已匯聚36名“助老”銀發志愿者,累計服務超500余次,惠及100余位困難老人,服務時長突破1000余小時,生動詮釋著“銀發力量”的厚度與溫度。




文藝賦能添活力
老有所為煥新彩
如何讓老人走出家門、樂享生活?如何化解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移交后的落差感與失落感?社區和一飛院離退休辦建立共建共管機制,雙方把目光投向低齡老年群體自身的活力,將能歌善舞、能說會唱的低齡老年朋友組織起來,共同成立銀齡文化志愿服務隊伍。這些銀齡志愿者,既當“領頭雁”又做“引路人”,開設舞蹈、合唱、詩朗誦等17個文化班,自開辦以來已吸引556位學員踴躍參與,為老年文藝愛好者搭建起學習交流、豐富生活的平臺,讓大家的退休生活煥發新活力。每天在社區活動室里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銀齡志愿者老師耐心指導,老年學員認真練習,大家在互動中交流技藝、共同進步。同時,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等重要節點,銀齡志愿者還帶領學員們開展30余場老年志愿文藝匯演,讓老年文藝愛好者在“老助老”的模式中,既學有所獲、又樂在其中,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銀齡余熱映初心
共促社區治理新篇
近年來,社區聚焦引導“銀齡”群體發揮余熱,踐行“服務+文化+治理”融合發展模式,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治理、協商議事、文化活動等事務,以共治促共享,不斷拓展老年群體的社區“朋友圈”。社區構建精細化三級網格管理,動員110名退休老黨員、老干部加入“三長兩員”隊伍,與兼職網格員交叉任職,常態化開展大走訪、大巡查,及時收集民情民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同時發動216名退休老黨員、退休職工,加入“潤心”志愿宣講隊和“潤民心”志愿服務隊,開展紅色理論宣講、政策解讀、文明引導、“助老”等志愿服務,為基層治理注入溫暖而持久的動力。在潤天小區加裝電梯工作中,退休黨員主動站出來,挨家挨戶講解政策、征求意愿,耐心協調高低樓層住戶訴求、化解矛盾,推動加裝電梯工作順利推進,為社區和諧穩定貢獻了重要力量。


創新激勵機制
激活銀齡志愿活力
為進一步提升低齡“小老人”的志愿服務積極性,社區創新推出“潤心存折”積分兌換機制,低齡“小老人”通過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文娛輔導、社區志愿服務等多樣化服務積累積分,這些存入“存折”的愛心點數,未來可兌換等值的養老服務,還能通過積分兌換洗潔精、洗衣液、充電器等生活用品,讓付出轉化為實際生活所需。這一“服務換積分、積分兌服務”的循環鏈條,將“今天我幫人,明天人幫我”的理念轉化為長效化的機制。目前,已有200余名銀齡志愿者累計存入積分超2000分,進行積分兌換20余次,讓志愿互助從單純的善心義舉,升華為可持續的社區內生動力。社區每年還選樹“優秀老干部”“正能量之星”、老年教育學院“優秀教師及學生”“優秀志愿者”“優秀三長兩員”等先進典型并予以表彰,以榜樣力量凝聚文明共識,形成“服務—激勵—再服務”的良性循環。此外,社區還推出“樂桑榆”“樂享銀齡”“智慧養老”等特色為老服務,打造家門口的養老院,大力營造尊老愛老的社區氛圍,持續激發低齡老人的奉獻精神,吸引更多銀發力量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與建設中,共同繪就社區和諧發展的美好畫卷。


潤天花苑社區的實踐,生動詮釋了“銀齡力量”的無限可能。從結對互助的日常關懷到文藝舞臺的活力綻放,從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到激勵機制下的志愿循環,每一份“銀發擔當”都在為社區注入溫暖與動能。這里,“老有所為”不是一句空話,“老有所依”有了堅實依托,“老有所樂”成為生活常態。這種以“老”助“老”、共治共享的模式,不僅破解了老齡化社區的服務痛點,更凝聚起鄰里守望的溫情,為基層治理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寫下了溫暖注腳,也讓“銀齡歲月”在社區沃土上綻放出別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