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同育人的關鍵賽道上,西安閻良康橋小學以秋季家長會為重要契機,創新推出分年級家庭教育培訓活動。此次活動打破傳統家長會 “一刀切” 的固化模式,深度契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與家庭教養需求,讓家庭教育指導從 “泛泛而談” 走向 “精準滴灌”,為家校之間搭建起高效、深度的溝通橋梁,切實推動協同育人效能升級。
低年級(1-2 年級):聚焦習慣情緒,筑牢成長根基,做孩子“情緒定海神針”。
1-2 年級是孩子從幼兒園邁入小學的 “關鍵適應期”,更是行為習慣塑形、情緒認知萌芽的黃金階段。基于這一學段特性,學校以“做孩子情緒的‘定海神針’”為主題開展培訓,將培訓重心精準鎖定 “習慣養成”與“情緒管理” 兩大核心板塊,為孩子搭建穩固的成長“第一階梯”。
習慣養成:手把手教家長掌握 “落地技巧”
班主任結合日常課堂觀察與學生行為表現,以 “案例分享 + 互動討論” 的形式,向家長細致拆解實用教育方法。從 “課前準備四步流程”(擺好課本、拿出文具、調整坐姿、靜候上課)、“課堂專注三大技巧”(眼神跟著老師走、積極舉手答問題、不做小動作)到 “家庭作業規劃方案”(固定寫作業時間、劃分作業小任務、完成后自主檢查),每一項內容都緊扣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
現場,老師還設計了“同題互助”環節,家長們分組分享妙招:有家長提出“用卡通貼紙記錄每日好習慣,集滿10張星星貼紙兌換一次親子閱讀”,有家長分享“教孩子用‘深呼吸數5秒’的方法緩解生氣情緒”,現場交流氛圍熱烈,不少家長邊聽邊記錄,直言“方法具體,回家就能用”。低年級班主任還展示了學生使用的 “可視化任務清單”—— 一張印著卡通圖案的表格,清晰列出 “整理書包”“預習課文” 等每日任務,完成一項就能貼上星星貼紙。“這種方式能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也讓家長清楚孩子的任務進度。” 班主任解釋道。同時,針對書桌雜亂問題,老師建議用 “正向激勵貼紙”,只要孩子保持書桌整潔一周,就能獲得一次親子小獎勵。這些可落地、可復制的方法,讓家長手握習慣培養 “操作手冊”,真正實現 “家校同頻”。
情緒管理:情景模擬化解 “小脾氣難題”
針對低年級孩子易因環境產生焦慮、因需求未滿足哭鬧等情緒問題,老師創新采用 “情景模擬” 教學法。現場邀請兩位家長分別扮演 “孩子” 與 “家長”,還原 “孩子因沒得到小紅花發脾氣扔玩具”“課間與同學搶繪本哭鬧不止” 等真實場景。“先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平視,輕輕拍他的背,說‘媽媽知道你沒拿到小紅花很不開心,對不對?’” 老師一邊指導 “家長” 動作,一邊講解溝通技巧,“先接納情緒,再引導孩子說出感受,比如問‘你生氣是因為覺得自己表現得很好,卻沒得到獎勵嗎?’” 通過沉浸式模擬,家長們直觀掌握了 “共情傾聽”“情緒命名” 的方法,明白只有先幫孩子梳理情緒,才能引導他們從 “情緒失控” 走向 “理性表達”,為孩子構建健康的心理成長底色。
中年級(3-4 年級):拓寬成長視野,兼顧家國情懷培育與隔代共育協調。
進入 3-4 年級,學生認知能力進入 “快速發展期”,對社會、國家的認知逐漸從模糊走向清晰;與此同時,“隔代育兒” 帶來的教育理念差異、規則執行不一致等問題,也成為不少家庭的 “育兒難題”。為此,中年級班級圍繞 “家國情懷培育” 與 “隔代育兒協調” 兩大主題,展開深度交流與實踐指導。
家國情懷:讓教育融入生活點滴
老師立足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內容,提出 “生活處處是課堂” 的教育理念。“不用刻意找大段時間,日常小事就能幫孩子建立家國意識。” 班主任舉例說,親子共讀《小英雄雨來》等紅色故事時,可引導孩子討論 “雨來為什么要保護交通員”;周末觀看《長津湖》等愛國影片后,和孩子聊聊 “戰士們為什么能在寒冷中堅持戰斗”。
除了理論引導,老師還給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實踐活動建議:參與社區村組公益服務,如和孩子一起清潔村道、慰問獨居老人,讓孩子體會 “幫助他人就是服務社會”;國慶、建黨等重要節日,帶孩子參觀西安事變紀念館、關中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在行走中講述革命故事。老師分享的案例,讓家長們深受啟發,紛紛表示要做好 “榜樣示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厚植愛國情懷。
隔代育兒:用 “共識” 化解教育矛盾
“孩子媽媽要求晚上 8 點前完成作業,奶奶卻總說‘孩子累了,明天再寫’,為此家里經常吵架。” 一位家長的吐槽引發共鳴,也拉開了隔代育兒討論的序幕。班主任組織家長開展 “分組研討”,大家共同梳理隔代育兒的 “雙重屬性”—— 既認可祖輩 “耐心陪伴、生活照料經驗豐富” 的優勢,也直面 “教育理念滯后、規則執行寬松” 的挑戰。
針對這些矛盾,老師提供了 “家庭溝通話術模板” 與 “育兒責任分工表”。“和祖輩溝通時,先肯定辛苦,再提建議。比如可以說‘奶奶,您每天接送孩子、做飯特別辛苦,關于作業時間,咱們和孩子一起約定一個合理的時間,這樣既不委屈孩子,也能培養他的規則意識,您覺得怎么樣?’” 同時,“育兒責任分工表” 明確祖輩負責 “生活照料、安全看護”,父母承擔 “作業輔導、習慣培養”,避免責任重疊或缺失。實用的方法,讓家長們看到化解矛盾的希望,也明白 “隔代愛” 能成為育兒合力,而非阻力。
高年級(5-6 年級):破解成長難題,聚焦叛逆期溝通與挫折教育雙突破。
5-6 年級學生進入 “青春期前期”,自我意識顯著增強,“叛逆心理” 逐漸顯現;同時面臨升學壓力,學業競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挑戰增多,抗挫折能力亟待提升。高年級班級精準捕捉這一學段痛點,培訓以“讀懂叛逆背后的需求,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為主題,為家長提供 “對癥施策” 的指導方案。
叛逆期溝通:用 “非暴力” 打破對抗
“孩子最近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問他什么都不說,一說學習就吵架。” 一位家長的困惑,道出了不少高年級家長的心聲。老師通過剖析 “孩子拒絕分享心事”“與家長對抗爭吵” 等典型案例,直指家長常見的溝通誤區 —— 如 “一味批評否定”(“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強行說教指責”(“我說的你必須聽”)。
隨后,老師系統傳授 “非暴力溝通” 方法:
第一步 “傾聽共情”,先放下預設,認真聽孩子說 “我為什么想這樣做”,比如孩子沉迷玩手機,先聽他說 “玩游戲能和同學互動,放松一下”;
第二步 “表達感受”,用 “我擔心 / 我希望” 替代 “你不對 / 你應該”,將 “你怎么又玩手機,說了多少次了” 轉化為 “媽媽看到你最近每天玩手機超過 2 小時,既擔心你的眼睛疲勞,也怕影響睡眠”;
第三步 “共同解決”,和孩子一起商量可行方案,比如 “咱們約定每天寫完作業后玩 30 分鐘,怎么樣?”
現場,家長們嘗試用新方法模擬溝通,原本劍拔弩張的 “對抗場景”,逐漸變成平和的交流。“原來我一直沒聽孩子說想法,難怪他不愿意溝通。” 一位家長恍然大悟,明白只有放下 “家長權威”,才能重建親子信任。
挫折教育:讓 “失敗” 成為成長養分
“孩子上次考試沒考好,回家就哭,說‘我太笨了,再也學不好了’。” 針對這類情況,老師引導家長樹立 “挫折是成長必修課” 的教育觀念。“不要怕孩子遇到挫折,關鍵是幫他學會從挫折中成長。” 老師說。
針對 “考試失利”“競選班干部失敗”“與同學鬧矛盾” 等常見場景,老師建議家長避免 “指責式安慰”(如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早知道就該聽我的”),轉而采用 “復盤式引導”—— 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分析 “這次沒做好的原因是什么”(是復習不全面,還是緊張發揮失常)、“下次可以嘗試哪些方法改進”(比如制定復習計劃,考前做模擬練習)。“讓孩子明白,失敗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找到進步的方向。”
同時,老師鼓勵家長為孩子 “創造適度挑戰”,比如讓孩子自主完成復雜的手工任務,如組裝模型、縫制小布袋。這些案例讓家長們明白,在 “解決問題” 的過程中,孩子能自然培養抗壓能力與責任感,為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做好準備。
結語:精準協同,共筑孩子成長立交橋
閻良區康橋小學分年級家庭教育培訓會,不僅為康橋小學的家校溝通開辟了“精準對接”的新路徑,更讓家長們收獲了與孩子學段特點深度契合的教育智慧,真正實現 “懂孩子、會教育”。通過培訓,越來越多的家庭正實現從“關心成績”到“關愛成長”的轉變。一位家長感慨道:“這次培訓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針對我們孩子現階段最真實的問題,給出了可操作的方法,真正解了我們的困惑,特別有幫助。”
面向未來,三秦家長學校西安閻良康橋分校將繼續以“成長需求”為圓心,以“家校共育”為半徑,繪制更加完整的育人同心圓。康橋小學將持續推出分年級家庭教育沙龍、親子實踐打卡、家長互助工作坊等多元化活動,讓教育理念在交流中升華,讓親子關系在互動中升溫。
讓我們心手相牽,在這座為孩子們精心構筑的“成長立交橋”上,守護每個夢想的綻放,見證每個生命的絢爛。路在腳下,更在四方,康橋小學的家校共育新篇章,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