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如火如荼地進行,閻良區新興街道以“化繭成蝶”為主題,堅持詩情田園、基建賦能、河畔經濟等思路,以鄉村風光和石川河自然風景為抓手,打造石川河新興流
在閻良區新興街道屈家村,傳統非遺文化與現代設施農業交相輝映,近年來,閻良區屈家村以非遺文化為魂、以農業產業為基,扎實推進村莊建設,不僅守住了鄉土文化的根脈,激活了發展新動能。
紅色引擎賦能鄉村蝶變
閻良區屈家村的蝶變始于黨組織的“強筋健骨”。創新提出“五心”黨建理念,推動高標準黨建、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同頻共振,讓群眾稱心、省心、舒心、安心、放心,著力打造幸福鄉村新樣板。抓牢黨員隊伍作用發揮,成立“1+N+1”工作服務隊臨時黨支部,抽調區級下沉黨員、包村黨員干部、村組黨員等,落實包村、包組相關工作要求,在人居環境、退紅拆違、戶廁改造等基層工作中發揮作用,為村莊注入“硬核動能”。駐村選調生化身“文化記者”,挖掘鄉村文脈,助推秦腔、剪紙等非遺文化“破圈傳播”,讓黨建與文化同頻共振。
綠意盈盈繪就宜居畫卷
閻良區屈家村以“五凈”為目標,擘畫生態宜居新圖景。先后完成墻體立面改造2.6萬平米,硬化道路3600平米,鋪設透水磚1400平米,栽植綠化7000余平米,村莊綠化率達90%以上。昔日污水橫流的排水渠蛻變為休閑長廊,暗溝改造后配以花壇、景墻,打造出集健身、娛樂于一體的文化廣場1處,新建標準化籠式足球場1000平方米,實現“夜路如晝”。天然氣入戶率達92%,雨污分流管網延伸3.3公里,村民從“憂居”邁向“優居”。
集體經濟托起致富夢想
閻良區屈家村以創新思維盤活資源,打造“綠色能源+技能就業”雙引擎。依托村莊年均2000小時日照資源,推動51戶屋頂鋪就9600平米光伏矩陣,年發電超200萬度,農戶年增收1.5-2萬元,閑置屋頂變身“陽光銀行”。同步破解留守婦女就業難題,成立村級家政公司,開展育嬰、養老護理等培訓6期,培育34名持證“屈家阿姨”,其中5人入職高端家庭,月收入超6000元,實現“屋頂生金、雙手創收”的共富圖景。光伏板下,村民笑稱“曬被子變曬票子”!家政課堂里,昔日圍著鍋臺轉的婦女成為客戶信賴的“專業達人”。
非遺文化浸潤文明鄉風
屈家村是閻良非遺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尤以剪紙藝術和秦腔文化聞名。村內非遺剪紙傳承人朱素玲扎根鄉土,其作品以細膩的窗花、民俗圖案為特色,多次登上文化展演舞臺。秦腔自樂班每周開鑼,高亢唱腔回蕩村頭巷尾,吸引村民駐足觀演。屈家村通過整合剪紙、秦腔等元素,130米文化墻鐫刻著《二十四孝》《農耕圖》等傳統題材,村規民約“上墻入心”,紅白理事會倡導“喜事簡辦”,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等典型,文明鄉風與非遺文化交織。
從非遺文化的匠心傳承,到現代農業的科技躍升,閻良區屈家村以務實舉措書寫了鄉村振興的“硬核答卷”。這里既有鄉土文化的溫度,也有產業創新的銳度,更承載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未來,屈家村計劃深化“農業+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一方面,村集體還將擴建大棚50畝,開發采摘體驗、農事研學等旅游項目;另一方面,聯合設計團隊,推出剪紙藝術衍生品,延伸產業鏈條。繼續以文化為魂、以產業為基,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