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民宿經濟、庭院經濟。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的浪潮中,閻良區關山街道緊握生態之“筆”,積極踐行“兩山”理念,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民宿經濟,實現生態保護、集體增收、群眾致富“多贏共贏”。
千年相棗林,一脈石川河。早春時節,沿著河堤路走進關山,石川河畔,千年棗林、油菜花海,綠瘦黃肥,充滿了振興活力。千年相棗相傳是唐朝宰相房玄齡親植,故名“相棗”,目前關山轄區種植面積約2200畝。近年來,閻良區關山街道沿河的北馮、南馮、東丁三村依托古相棗林的生態底蘊,各展其長、巧做“林下文章”,讓這片古相棗林“棗”換新顏、“棗”已不同。
01棗林花海醋飄香,古樹“釀”出產業鏈
春賞油菜秋收棗,林下“淌金”兩相宜。為了打造北馮新IP,形成旅游新名片,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2021年以來,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閻良區北馮村將全村約810畝的千年相棗林全部收回由村集體管理,在林下種植油菜花500余畝,一到春日,古樸的棗樹與金黃的花海相映成趣,吸引周邊各地游客紛紛前來觀光打卡。
同時,為了讓“土特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北馮村還建起了“北馮醋坊”,利用相棗釀制果醋、調味醋。同時正在謀劃建設“北馮油坊”,采用傳統物理壓榨工藝,生產純天然菜籽油,促進花香變油香,真正讓傳統農業“接二連三”。據統計,北馮村的林下經濟年吸引游客6萬余人,帶動村集體增收超過5萬元。
從春日賞花到四季釀醋榨油,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理念的碰撞,閻良區北馮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讓千年棗林成為共同富裕的沃土。
02林下村晚“潮”出圈,夜經濟點亮古棗林
當千年棗林遇見“村晚”,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答案就藏在南馮村每年盛夏的“林下村晚”里,夜幕降臨,千年相棗林便換上了“霓虹妝”,林間空地變身露天劇場——動聽的歌兒唱起來,歡快的舞蹈跳起來......觀眾席上掌聲不斷,歡聲笑語回蕩在林間。
每年7月,閻良區南馮村的“林下村晚”都會如期舉辦,“村晚”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帶火了周邊的夜市經濟。“以前晚上村里靜悄悄的,現在熱鬧得像過年!”夜市攤主王大姐笑著說,她的酸辣粉攤位每晚能賣出幾十份。據統計,“村晚”期間,南馮村夜市日均客流量超700人次,帶動周邊擺攤群眾日人均增收300余元。
如今,“林下村晚”已成為閻良區南馮村文旅融合的一張新名片。南馮村用文化“軟實力”撬動了經濟“硬發展”,讓鄉村的夜晚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03相棗“甜”到心坎里,小棗果撬動共富鏈
“棗甜不能甜一陣,得甜一輩子!”這是閻良區東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丁經森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讓相棗產業可持續發展,閻良區東丁村引進相棗加工設備與技術,進一步延伸相棗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產業鏈,實現了相棗從初級農產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華麗轉身。
走進閻良區東丁村相棗加工廠,工人們正熟練地進行分揀、清洗、烘干等工序,一顆顆飽滿的相棗在自動化設備的處理下,逐漸變成高品質的干棗產品。“我們村種的相棗皮薄肉厚,核小味甜,特別適合深加工。”黨支部委員丁永東自豪地介紹道。
為了讓相棗產業走得更遠,閻良區東丁村注冊了“東丁牌”相棗商標,同時連年舉辦“相棗文化旅游節”,吸引數千名游客前來體驗采摘,進一步打響了相棗品牌知名度。去年一年,東丁村收購、加工成品干棗約10萬斤,推動村集體發展實現質的變化。
一顆顆“小棗果”帶動著鄉村振興“大產業”的發展,甜蜜的相棗不僅甜在嘴里,更甜進了百姓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