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年來,閻良區關山街道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緊扣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圍繞“一帶兩區三路、多點開花”空間布局,深入實施“六大提升行動”,推動轄區村莊實現由表及里、由點到面的全方位蝶變。
即日起,“魅力關山”微信公眾號推出《看!關山村莊蝶變之路》專欄,全方位展示街道各村在產業升級、生態優化、治理創新、文化振興等方面的生動實踐與豐碩成果,以鮮活故事講述關山經驗,以創新舉措激發振興動能,為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標桿凝聚更強合力、貢獻更多智慧。
在西安市閻良區關山街道,有這樣一個村,它曾因集體經濟薄弱、環境問題突出等,被列為“三類村”。然而,短短一年間,這個村莊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創新秸稈綜合利用模式,不僅破解了長期困擾的生態難題,更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雙贏,書寫了一曲鄉村振興的蝶變樂章,它就是位于閻良區關山街道東北方向,與渭南市富平縣接壤的老王村。
困境與破局:秸稈從“負擔”到“資源”的轉身
閻良區老王村擁有4500畝耕地,以小麥、玉米、甜瓜種植及牛羊養殖為主導產業。過去,秋收后的秸稈處理是村民的“心頭病”:露天焚燒屢禁不止,亂堆亂放影響環境。與此同時,村內養殖業對飼料的需求卻持續增長。面對這一矛盾,村黨支部立足本地實際,以秸稈資源化利用為突破口,于2024年實施老王村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成立“老王村民昌生物科技公司”,將秸稈加工為青貯、黃貯飼料,徹底扭轉了秸稈“無用”的困境。
創新與成效:產業鏈延伸激活村集體經濟
采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模式,創新推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模式,建成生產廠房、加工車間、料包集中堆放區,配備打捆包裝一體機、打草粉碎機、裝卸機等設備,形成“兩點一中心”的標準化作業布局,實現粉碎、打包、轉運全流程機械化作業,形成秸稈回收、加工、銷售的完整鏈條,日均加工黃貯飼料30噸。不僅保障了周邊7個養殖合作社和90余戶養殖戶的飼料需求,還將產品推向市場,實現資源增值。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并創造多個就業崗位,村民通過運輸、銷售秸稈每畝增收超100元。
生態與民生:從“臟亂差”到“綠富美”
秸稈綜合利用的推廣顯著改善了村莊環境。昔日田間地頭亂堆亂放的秸稈被“一掃而空”,露天焚燒的濃煙被整潔的廠房取代。村集體經濟的壯大還反哺民生建設:2024年老王村在轄區東莊組實施排水管網改造項目,對約278米排水管網進行改造;對轄區西南組實施下水管網建設項目,鋪設約1890米并新修收水井32個;對轄區部分生產路進行硬化,共計約200米等等,惠民工程相繼落地,村民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輻射與示范: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閻良區老王村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落成,讓田間秸稈變廢為寶,促進秸稈“柴草”變為“財草”,形成了環保、經濟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實現1+1>2的效果,為更多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項目受到《中國環境報》《陜西日報》《都市快報》等主流媒體報道,各方紛紛組織人員來街道老王村交流學習。
閻良區老王村的蝶變證明,鄉村振興需立足本地資源稟賦,通過產業創新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向奔赴”。從“柴草”到“財草”,這條綠色發展之路不僅讓村莊煥發新生,更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了“關山方案”,彰顯了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