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閻良區武屯街道采取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措施,在發展鄉村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上狠下功夫、探索實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在閻良區武屯街道廣袤的土地上,東孫村宛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道路上大步邁進。通過因地制宜探索特色產業,東孫村成功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集體經濟壯大之路,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樣本。
走進閻良區東孫村,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映入眼簾,這便是東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生動注腳—石家組90畝農業大棚項目。過去,村民們主要靠傳統種植方式“靠天吃飯”,收入微薄且不穩定。為改變這一現狀,東孫村積極探索,盤活閑置土地,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產業。如今,已建成的15座大棚成為了村民和村集體“雙增收”的“新引擎”,也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現在,90余畝的蔬菜大棚已成為石家組土地上的一抹亮麗風景。棚內,一顆顆鮮嫩翠綠的蔬菜茁壯成長,它們不僅是村民們辛勤勞作的成果,更是大家“致富夢”的寄托。據了解,大棚今年種植20畝芹菜、20畝茄子、50畝哈密瓜等果蔬,由于品質優良,深受市場歡迎。“我們的蔬菜和密瓜根本不愁賣,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一位種植戶笑著說。
大棚種植產業的發展,不僅讓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還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一方面,村民可以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銷售種植的優質果蔬實現增收致富,同時村民也可以在大棚學習種植技術,掌握一技之長。此外,大棚資產劃歸村集體,通過租賃給農戶,每年約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成為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東孫村真正實現了“流轉有租金、賣菜有收益”的多元增收。
為了進一步提升大棚種植產業的效益,閻良區東孫村還不斷加強與外界的合作,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時,積極拓展銷售渠道,通過電商平臺、農產品展銷會等方式,將東孫村的特色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從土地閑置到大棚林立,從村民收入微薄到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東孫村的成功經驗表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關鍵在于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只要找準方向,真抓實干,就能讓鄉村的土地釋放出無限的潛力,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未來的發展中,閻良區東孫村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完善大棚種植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發展鄉村旅游等產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相信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閻良區東孫村的集體經濟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為閻良區武屯街道的鄉村振興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