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7月16日,由共青團西安市委指導,共青團西安市閻良區委、區政府辦聯合舉辦的西安市閻良區 航空基地“雛鷹歸巢 筑夢航空”大學生“返家鄉”暑期實踐活動在西飛二中成功舉行。區政府副區長張小玉出席此次活動,接收單位分管負責同志、各直屬團組織負責同志、區“學思薈”青年科級干部學員代表、優秀大學生代表參加此次活動,本次活動共計140余人。
第一階段:青年聚閻良——“雛鷹歸巢 筑夢航空”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啟動儀式
集中觀看閻良區“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宣傳片,宣布2024年“雛鷹歸巢 筑夢航空”大學生“返家鄉”暑期實踐活動內容。
團區委負責同志表示,前期通過宣傳動員面向全國各大高校開展招募,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關注和大學生們的積極參與。此次大學生“返家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共收到270余名學生報名,其中165名學生報名參與社區農村基層社會實踐活動;55名學生報名前往西安嘉業有限公司、西安翔輝機電進行企業實踐;54名大學生報名參與政務見習活動,同時對同學們提出三點期望:一是勇于實踐,踏踏實實完成各項實踐任務。二是發揚精神,以高標準嚴要求淬煉自我。三是挺膺擔當,樹立新時代青年良好形象。希望各接收單位精心組織,精準管理,嚴格按照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鞏固加強穩就業工作的通知》,開展“導師”指導幫帶,讓學生多方面參與工作,度過一個充實、精彩、難忘的暑期實踐生活。
區數據和審批局作為接收單位代表表示,將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全面、系統的實踐平臺,學生們將參與到數據分析、流程優化、服務創新等各個方面的工作中;深入了解政府運作的機制,體驗公共政策的實施過程。他們也將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們提供支持和幫助,安排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作為指導老師,為學生們解答疑惑,指導工作。期待同學們能夠帶著好奇心和探索欲,積極參與到各項實踐中來,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學生代表朱怡銅代表大學生進行表態,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以思為引,筑夢青春。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要有信心和決心,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服務于人民、奉獻于家鄉、報效于祖國,永遠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二是以學為先,砥礪前行。重視將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專長,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同時需秉持謙虛的態度,自覺錘煉高尚品格,感悟實踐中的點滴收獲。三是以行為重,知行合一。融合理論與實踐,提高個人素養和社會化能力,總結經驗與不足,結合家鄉發展,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投身于建設“世界一流航空新城”實踐活動中。
區政府副區長張小玉強調,自2019年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啟動以來,每年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服務家鄉建設。閻良團區委聯合區政府辦創新打造的“雛鷹歸巢 筑夢航空”大學生“返家鄉”活動品牌連續兩年開展活動,通過“看、談、練、延”四大環節,即“看”家鄉變化,感時代偉力;“談”成長心得,顯青春本色;“練”實踐技能,強素質本領;"延"載體效能,樹特色品牌,實現了活動的預期目標和良好效果,受到了參與大學生的高度認可!
同時張區長寄語返家鄉的學子們:要心懷家國,志存高遠,將個人的成長進步與我們閻良的發展緊密相連,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要腳踏實地,勇于實踐,主動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用一個全新的視角來了解家鄉的實際情況和群眾的真實需求,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為閻良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要堅持學習,提升自我,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為將來更好地服務家鄉、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青年話閻良——“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主題宣講
西安市青年講師團團長李昭萌,通過實際案例與現場學生開展互動,李老師鼓勵同學們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把實踐作為永葆奮斗激情的舞臺,堅信逆境之下,必有成長;挑戰之中,必有機遇。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奮勇爭先,以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強國路上,青春有我,挺膺擔當,奮斗形式多種多樣,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業績,不求轟轟烈烈,但求無愧我心。
“為建設世界一流航空新城貢獻青春力量”主題宣講
“西安好青年”“閻良區五四獎章”獲得者、一飛院型號常務副總師金鑫,從事祖國航空科技研發工作10余年。他將這10余年分為初識,理想,現實,未來四個階段分享給大學生。他說,仰望星空是我們的理想,但腳踏實地更是我們的現實,我們都希望能成為星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但也要接受甘當社會發展進程中一顆普通的螺絲釘,未來生活工作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但只要心懷理想,未來終會灑滿前方。
第三階段:青年看閻良——青春建功有我在攜手助力“三個年”
下一步,團區委將繼續組織廣大青年開展青年看閻良——青春建功有我在 攜手助力“三個年”活動,集體參觀前進西路運動長廊、振興街道綜網中心、航空基地民機園、長安先導實驗室等重點項目及愛國主義教育陣地,讓青年們深刻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堅定投身家鄉建設的信心和決心。